提起“说教”,不少人自然会联系到如婆婆嘴似的不厌其烦的唠叨,让人感到厌烦甚至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事实上,中小学生在很大层面接受的还是说教形式的教育,那如何让孩子对这种教育形式不产生厌烦心理,进而达到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对说教加以艺术化。

今天的中国家庭一般呈现四位老人、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模式,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物种由六位成年人精心呵护长大,毫不夸张的说是温室中的小花,他们在“甜言蜜语”中生根、发芽,稚嫩的心灵根本无法承受命令式的言语,更不用说粗暴言行的考验了。

如何让如此“浸满爱”的孩子“闻其言,信其道”成为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可以和诸位分享一条原则,那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是真心的为他好,和他站一边的。也许有人会嗤笑了,老师、家长自然是为了孩子好。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强调的是教育者的言行一定要表现出来,并且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换句话说就是忠言不一定要逆耳,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列举以下例子和诸位分享:

一天班级在换座位的时候,小明将自己的东西放在小李桌上。换完座位,他也未及时将自己的东西拿走。当然,小李搬桌子的时候也不关心小明的东西,撒了一地也不帮他收,结果东西就被其他同学踩坏了。小明气愤地去找老师评理,老师直接说:“你的东西放在人家桌上也不及时拿走,是你自己的失误。自己不管好自己的东西往这往那放,谁也没有义务帮你管的。因为自己的过失和同学闹矛盾多不好。自己好好回去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小明听完这些话,心里特别委屈,不由得哭了起来。

事实上,小明的说法确实不妥,他的东西坏了想让老师替他做主,结果被训了一顿,心理上一时转不过来很正常。对于年龄稍大的初中生来说,独生子女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他们习惯于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到表扬、慰藉。数落的话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老师换个方式说:“这件事主要怪老师,搬桌椅的时候没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东西。我如果及时提醒大家,那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大家是一个班的同学,平时相处的很好,因为一点小事闹僵多不好呀!你把东西拿来,老师看看能不能帮你修修?你下次看见小李要主动打招呼,大家还是好朋友。”

这样做不指责谁对谁错,教师将责任承担下来会让孩子觉得很贴心,他自然会听你的话。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等到他心情平复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一下搬桌椅需要注意自己的东西,让他们明白道理就可以了。

以上提到的就是说教的艺术,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孩子,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变换谈话方式,让传统的“说教”变得更有策略,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