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引人注目。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里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念、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知识,认为知识是主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新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的启示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如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但是传统数学课程本身没有提供运算法则形成的历程,也没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因此学生只是将它们当成一种操作性技术,直接搬用而做机械性的练习。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活动情景作为引入点,使学生以积极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