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10月30日,“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召开。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三门峡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聂红超,卢氏县党委书记王清华,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研究所所长李琼等参加走访并出席会议、发表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3390名教育工作者通过沪江CCtalk平台同步直播参与会议交流。
与会人员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度探讨“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公平的新模式、突破传统模式开辟国家贫困县教育扶智的新路径,深度研究教育部《乡村教师成长计划》在三门峡地区实践的新策略,一致认可用互联网创新手段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近12.7万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生源不足、师资匮乏、办学条件差、升学率低等问题是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的困境。
卢氏县作为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最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334所各级各类学校星罗棋布在山间河汊之中,其中199个教学点散落在大山深处,一师一校的教学点93个。近一年来,卢氏县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教研互联互通,村小教学点充分利用沪江互+计划参与网络课程,开足开齐课程,实现优质发展。“卢氏模式”被国家及省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
从一所学校到全市推广
2017年2月21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 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有关问题的通知》,河南省将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五里川镇马耳岩小学距离县城150多里路,学校只有 6 位教师、48 位孩子,属于卢氏县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学校之一。2017年春季学期,马耳岩小学在三门峡市名师团队“智力”支持、卢氏县电教人员技术支撑和沪江互+计划的链接下,开展了“五级课程”的教育创新实践。
所谓“五级课程”,就是小学五个年级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互联网课程资源,形成一张“超级课程表”。在这张课表上,“快乐手工”的授课教师是三门峡市教育局组织策划和集体备课的全市美术名师团队,“彩虹花晨读”的授课教师为“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时朝莉老师,美术、科学、财商等课程团队均来自国内一线的教育机构,英语口语课的讲师是远在美国的 Shelley老师。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进马耳岩校园,却因为网络,每一周准时与孩子们相约。
仅2017年9月,马耳岩小学就上了80节网络“双师课堂”,孩子们的作品成了村小最美的风景线,村小有了色彩、有了歌声,大山深处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到了全国面前。59岁的张永老师兴奋地表示:“互联网课程资源的使用,有效弥补了学校音乐、美术、科学等弱势学科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匮乏的短板,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马耳岩模式”已经在全县推广,卢氏县教研室因势利导,整体谋划,进一步推出了可供全县教学点选择使用的“三种课堂”:同步课堂,教研员提前下发课程表,农村学校学生跟随县内名师优质课进程同步学习;名师课堂,县教研室积极引进省内外名师课程,由农村学校选择使用;专递课堂,城区优秀音体美教师分包课程建设任务组织教学,大山深处的孩子依据视频开展学习活动。
“互+计划”河南行走访调研马耳岩小学
这是三门峡教育的缩影。借助互联网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辐射至偏远村小教学点,解决村小因师资薄弱而难以开足开齐课程的难题,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卢氏县199个教学点已实现了网络课程资源全覆盖。如今的卢氏县,通过互联网开展网络教研、网络课堂、网络班会、学科竞赛、课题立项、社会实践报告等一系列“互联网+教育”行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走上快车道。
三门峡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聂红超表示,卢氏教育的飞速发展显示了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巨大活力。三门峡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自 2016 年 8 月启动“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以来, 在全市逐步推进、快速行动, 先后在卢氏、义马、渑池、灵宝等各县市推进教师培训、 网络教研,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新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表示,十九大对“教育公平”提出新要求,站在新时代,我们要在确保弱势群体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城乡教育的质量同步提高。“卢氏模式”让我们看到,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革命老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中国的乡村教育能够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从一个地区到遍地开花
省级引领、市级统筹、县级推进、乡级组织、校级落实, 自 2016 年7 月起,三门峡市与沪江深度合作,探索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卢氏的教育创新实践表明,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各乡村学校就能接入优质教育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激活了乡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火,星星点点汇聚到一起,最终让教育创新“星火燎原”。
“互+计划”就是火种。2015年10月,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发起“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互+计划,希望用互联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能享有优质课程,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探索出一条“低成本、低门槛、可复制、可持续”的教育创新之路。
在甘肃定西,李家堡学区与周边学区搭建“阳光课堂”联盟,黄土高原上的小微学校抱团发展;在江西宁都,各乡镇学校、教学点将网络公益课程纳入课表并常态化以“双师课堂”模式开展,师生同学习、共成长;在四川广元,凉水井中学结合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课改创新,全力打造未来学校……
沪江创始人、互+计划发起人伏彩瑞与孩子们一起上网络公益课
互+计划一方面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连接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输血”;一方面培养乡村学校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激活“造血”功能。在此基础上,互+计划为各地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提供支持保障体系,激活区域乡村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教育扶智实现精准扶贫的落地。
2017年9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互+计划等30多家相关教育组织机构发起“青椒计划”(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乡村教育公益领域的现状,借鉴国际上“集合影响力”的理念,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助力乡村教育精准脱贫, 为中国乡村教师成长、 为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提供大规模、 低成本、 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该计划自启动以来,每周都有逾万名乡村青年教师参与,通过互联网链接起国内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获得持续成长。其中,三门峡市为全国报名参与青椒计划人数最多的区域, 6000多名老师参与线上学习, 在探索低成本、高效能、轻量级“互联网+教师培训”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成效突出,为各地教师培训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互+计划突破以往的支教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下和网络双线并行的支教行动,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不会因为地域或资源问题被中断,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大规模、可持续的支教成为可能。同时,互+计划为支教团队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支教团队与公益组织、乡村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从培训学习、名师助教、调研对接、在线支教、到传承分享,全方位提升支教团队的教研、合作和实践能力。
互+计划用互联网把政府、企业、学校、机构和热心教育公益的个人连接到一起,以集合影响力打造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从公益创新到社会创新的改变。互+计划的发起人,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因此被外界称为“中国互联网支教第一人”。
仅两年时间,互+计划就连接起全国30个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学,影响10万多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未来,互+计划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乡村教师成长支持全覆盖,助力国家2020全面脱贫攻坚任务达成,推进教育公平化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用互联网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伏彩瑞表示,沪江把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以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公平落地,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