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工智能火了,它被行业公认为是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将成为各个领域的“水电煤”,成为行业的重大支撑。

很多投资人疯抢着进入这个风口,尤其“AI+教育”、“AI+医疗”被业内认为是人工智能潜力最大的两大领域,拥有巨大的前景和想象空间。

在教育领域,从学校到外部的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布局智能教育。

10月17日,好未来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合作成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好未来智能教育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建智慧课堂。而在此前,著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宣布已组建智能学习实验室,要ALL in人工智能,大力打造智能教育。

但是正如这些机构负责人所说,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已经开始推行,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和“浅水区”,还面临众多挑战。

那些新模式样本

今年以来,创立已有16年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网,在探索“AI+教育”方面动作频频。

9月底,沪江公开宣布已组建智能学习实验室(HILL, Hujiang Intelligent Learning Lab)发展智能教育。HILL将专注于教育业,针对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三方面进行融合与探索,帮助沪江的教育产品提升智能化能力。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到教育领域,沪江创始人、CEO伏彩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HILL采用“双领导制”,产品研发由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负责,以实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最大化应用。

据悉,HILL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学友”和“堂果”。“学友”基于对学习者学习习惯和偏好的深度了解,在沪江海量数据之上建立知识库,对学习问题进行准确应答,并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社群;“堂果”则利用自然语言分析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捕捉学生多种情绪和听课注意力等信息,提升“空中教育”的教学效率。

早在今年5月,沪江网校上线的首批规模化应用的Uni智能课程。该课程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让他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既省去了教学成本,也节省了学生上课的费用,最终使学习者学习效果提升了39%,学习效率提升了28%,学习黏性提升了 40%。

4月,沪江网还宣布与腾讯云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未来将在AI、大数据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要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教育云”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打通线上学习场景、集聚了海量学习者和老师、内容提供者、教育技术提供者等多方资源的完整生态,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和体验。

之所以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一系列尝试,据伏彩瑞所说,有技术、行业和政策三方面的驱动,而最关键的是经过这16年的发展,沪江已经在在用户、技术和数据三大领域实现了积累。

截至2017年9月,沪江用户已达到1.6亿,其中移动端用户超过1.3亿。同时,已经有3万多名老师和数千家优质内容机构入驻沪江平台。

而且,沪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在线学习数据库,数据平台有过万的数据处理任务对每日学习数据(TB级)进行实时分析。此外,沪江平台上直播、录播课程已达到132万节次,这些课程每天都能带来大量的延伸数据。

伏彩瑞指出,技术创新是沪江教育生态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的兴起带领互联网教育进入智能教育时代,沪江将通过打造智能教育创新引擎。

在这股人工智能热潮中,其它机构也在尝试。10月17日,好未来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旗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共同建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好未来智能教育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建智慧课堂。

好未来CTO黄琰在发言中提到,“与清华计算机系的合作,不但能使高等教育受益,其科研成果也能惠及小学、中学的教育环节,加速产学研闭环。”

据了解,好未来AI Lab具备海量教育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科技的魔镜系统、IPS、ITS等智能教学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好未来旗下学而思课堂。未来一段时间内,联合研究中心将把计算视觉技术、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应用到整个学而思的教学服务当中,并引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从学校到机构,统统ALL in

“AI+教育”已成趋势,未来这个行业也将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升级和变革而发生重大变化。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要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2017 年,浙江省将信息技术(包含编程)作为高考选考科目(7选3)中的一门,与传统理化生科目具有同等地位。

目前在中国迅速崛起的STEM类教育公司机构,诸如寓乐湾、青橙创客、STEM云中心、华工启明星FabLab WuHan等,正在积极拓展针对公立中小学校的2B合作项目。

2016年底,中关村第一小学引入“中国智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胖,这也是北京的名校首次进行人工智能机器人课堂试验。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或能够解决传统学校教育当中效率低的问题,比如大班教学、减少教师重复劳动,能够个性化定制学习方案。”

伏彩瑞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让海量用户接受优质教育,提供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平衡的问题。

上海知名的创客教育品牌——DFROBOT旗下的蘑菇云创客教育,也将人工智能融合进了他们的体系中,“我们刚发布的第二代BOSON 造物粒子套件中,有与AI相关的模块,日后也会推出更多产品,希望让小朋友应用起高精尖的AI技术,让他们的创造更容易。”DFROBOT创始人叶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一些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但不管是沪江还是其它机构,“AI+”计划还处在初期阶段,真正落实还有很多的挑战。

比如,受整个行业技术以及数据积累限制,开发出来的产品均局限解决用户的表层诉求,用户的深层次诉求尚未得到真正满足。

尽管人工智能能实现定制化教育,也可以实现为老师们减负,但是,在人的“个性化”教育、性格塑造以及情感互动等方面,人工智能还没有办法做到。

“数据和技术的引进可能会造成一种现象,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人变得冷漠、呆板、机械,除了效率没有其它的情感。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阎凤桥说,“技术并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技术是进步的,我们应该利用,但怎么用、在什么地方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要有一些保留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