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山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旁的石碑前,一簇簇五颜六色的小花开得正艳,满眼生机。

随着高墙电网下的两道大门缓缓拉开,来自全省各地的家长、孩子、教师、青少年维权专员、青少年事务社工及志愿者等50多人走进这里,接受一次特殊的法制教育,本报记者全程跟随感受了这一过程。

参访未成年犯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观看未成年犯精心准备的节目……整个活动结束后,参与者感触颇深。返程路上,“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成为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他们参观的管教所,也是“山西省青少年法制宣传警示教育基地”,由山西团省委与山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于2015年底联合建立,旨在为青少年提供贴近生活、走进现实等多层面接受法制教育的实践场所。

一位母亲的自责:无法跟孩子正常沟通

8月15日下午5时许,参访完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后返程的路上,47岁的郭女士坐在车里,眼眶湿润,手中握着水杯一言不发。记者尝试和她聊天,在说到孩子的教育话题时,郭女士抬头看了看记者说:“我就是担心孩子结交不好的朋友,走了弯路。”

郭女士和儿子一同参访了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记者注意到,整个参访过程中,母子俩几乎没有交流。“我儿子不太爱说话,前两年在太原打工,我当时挺担心的,怕在外面学坏,后来给他找了个技术学校学习,这才放心,毕竟有老师管着。”郭女士向记者讲起了儿子的经历。

郭女士的儿子今年19岁,正是花样年华,但也有着叛逆的苗头,比如与父母顶嘴、去网吧上通宵等。郭女士坦言,参访完未成年犯管教所后,她陷入了自责,“觉得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把孩子养大,给他一口饭吃,让他上学或工作,除此之外,郭女士想不到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郭女士说:“我和他爸都是小学文化,家里收入很低,每天打工都不着家,哪会教育孩子?”

“每次我和他说啥,他就不耐烦地说 知道了、知道了 ,我现在就觉得他听不进去我说的话。”郭女士觉得,自己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也不知道孩子想些什么,更不知道今后怎么和孩子相处,“我听到那些未成年犯的悔过感悟,就想哭,我现在很担心孩子也走上弯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相处,郭女士的内心非常痛苦。

一位教师的思考:别用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侯艳峰是太原外语科技实验中学的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我是第一次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参访完后,心情特别沉重。”侯艳峰说,作为一名教师,她第一次感觉到教师责任之重大,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先成人,后成才”的实际意义。

“这次参访时,其中一名少年犯回忆, 老师单独留下他补课,他认为老师是和他过不去 ,可见我们老师认为利用休息时间无偿给学生补课,是教师的责任,但有时可能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仇视。”侯艳峰说,其实,老师们所给予的不一定是学生希望要的,或者说,作为老师应该先解决学生思想态度方面的问题,再去解决知识的问题,“别用爱的名义 绑架 学生。”

回想自己20多年的从教历程,侯艳峰认为:“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侯艳峰曾多次去学生家中家访,发现有的家长是棍棒式教育,导致孩子在校有暴力情绪;有的家长是放任式教育,孩子在校的行为就表现出了不受约束、没有规矩的特点,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学生的教育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他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名老师,侯艳峰打算,在今后的班会课上做好长远的“大计划”和阶段性的“小目标”,把班会课做成系列性的思想教育课。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初一好动、初二青春期叛逆、初三早恋等特点,制定具体小目标。

侯艳峰说,作为一名老师,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她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多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做学生的知己,把人育好。

一名青少年维权专员的呼吁:别老跟孩子说“不”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来自清徐的青少年维权专员武晓红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在她帮助过的涉罪未成年案件中,近九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武晓红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小赵(化名)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跟着爸爸生活。可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是打就是骂,在三年级的时候,孩子实在受不了父亲的责骂,一个人走回了妈妈那里。孩子本觉得在妈妈和继父组成的新家庭能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新的家庭仍是抱怨、争吵不断,吵架的原因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钱。家长也没有就此对孩子进行疏导,小赵为了让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竟然直接走上了盗窃这条路。”

“做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很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还会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 你不如别人 的负面标签。惯用打击式教育,让孩子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疏远父母,这些都是导致他们走向犯罪深渊的隐形推手。”在武晓红看来,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教育、管理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一旦家庭功能缺失,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武晓红说,如今很多家长都喜欢代替孩子做决定,大多数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写没写作业之类,至于孩子的道德方面很少过问。而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家长们最爱说的就是不,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应多举办探讨青少年教育的沙龙,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帮助。”武晓红建议,应从准备结婚的夫妻和准爸爸准妈妈抓起,以社区为单位,给他们上家庭教育方面的课,而且还要把这类课堂开到农村去。

一名学生的心声:极端行为背后,有颗渴望亲情的心

“如果当初,父母能多给他们一点爱和关心,这一切可能不会发生。”参访完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后,来自忻州的小曲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感悟,他认为,那些极端行为背后,都有着一颗渴望亲情的心。

小曲今年20岁,已经顺利迈入大学校门,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但小时候的一些事,还是难以忘记。“从小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很高,他们送我去学书法,我经常因为偷懒不好好写,就被我爸打一顿。虽然现在我的字写得很好看,还得要感谢爸爸,但小时候心里还是挺难受,觉得他们不爱我,我当时还挺恨他的。”小曲说,其实他小时候学习还不错,经常考前几名,“但是父母很少夸我,经常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父母都是70后,可能那代人小时候就是被这么打过来的吧,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小曲说,“现在有点自卑,遇到啥事儿就自己琢磨琢磨解决,或者和同学商量,不太愿意和父母说。”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也曾想过反抗父母的严厉管教,但都被他们压制了,小曲坦言自己“内心很压抑”,但很庆幸自己走了过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青少年犯罪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缺乏正确的观念导致的。希望父母多和孩子沟通,正确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感慨地说,“青春期真的是叛逆期,希望父母能多理解孩子。”

一个高中社团的建议:通过学校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15日下午,来自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的7名同学以“模拟两会”社团代表的身份,参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接受法制警示教育后,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形成了一份关于“通过学校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

“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要以预防教育工作为主,惩罚为辅。”学生们在建议中写到,学校是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制订法制教育大纲,培养相应的教师队伍,开展课外法制教育活动,建立课外法制教育的固定组织形式。

他们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法律常识课》,聘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到学校作交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长期聘请法制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帮助广大学生知法、懂法。

“法制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必须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努力做到通俗性、趣味性、针对性、新鲜感,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晋阳是这个社团的政治老师,他认为,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从小抓起,点滴培养。各个学校间可以加强交流,学习各学校开展法律教育的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