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令公众再次聚焦大学生频陷“招聘骗局”这个话题。培训诈骗、岗位诈骗、体检诈骗、押金诈骗等各类招聘诈骗层出不穷,专家建议不仅是求职者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求职安全加强公众教育。 

求职安全应进行公众教育 

“招聘陷阱”的套路并不深,可为何还是有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求职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会使其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风险防范。”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大民认为,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尤其刚步入职场,很多东西仍然未知懵懂,应以理性、冷静的态度来面对。 

今年6月,《天天315》节目组爆料,近百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一家名叫吉林本大科技网络有限公司的企业工作,但上班第二天便被要求上交1万余元的培训费,若拒不上交,该公司会通过网贷平台替员工贷款。交完钱,安排的却是体力活,多数学生自动辞职,但还要继续为这笔“培训费”继续还贷。 

此类事件屡次发生,大学毕业生应对招聘骗局的能力不足、社会经验弱等问题浮出水面。“学生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走入社会,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侯风云表示,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整个教育阶段,我国学生一直处在远离社会实践的环境中。 

“学校应该开设专门讲座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求职培训,包括求职理念、如何求职、求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鉴别正规公司和行骗公司等。”侯风云建议,学校和家长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利用一切机会,将社会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注意事项都传授给孩子们,增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不只需要教育大学生一些应聘技能,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杨大民建议,李文星案这类案例应该收集起来,今后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 

网络招聘应走向行业自律 

《2017在线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及规模预测》预测我国在线招聘市场规模。 

据速途研究院《2017在线招聘行业现状分析及规模预测》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招聘网站覆盖的求职者数量在稳步增长,依靠传统招聘形式已经无法解决人才结构性问题。 

“对于网络招聘公司而言,有其涉众面广的优点,对于求职者而言,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许多招聘信息,效率高,针对性强。”侯风云认为,网络招聘虽使用便捷但也存在缺陷,求职者不能直接面对招聘方,因此也会使应聘者难以辨别招聘公司的真假,因此存在一定风险。 

据法制日报统计,记者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上2008-2017年所有相关的一审判决书,搜索结果显示,百度搜索指数前10位的招聘网站以及BOSS直聘网涉及近700个案例,其中261起刑事案件,民事纠纷435起。 

这一系列现象说明网络招聘行业不应只考虑便捷,更应走向自律。“如果应聘者通过应聘网站陷入骗局,招聘网站本身也应有协助用户维护权益的责任。”杨大民认为,网络招聘平台在招聘公司发布信息的同时,有义务提醒其相关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平台方对招聘公司需要更深入的审查。 

求职者应提高安全意识 

招聘诈骗在近些年已屡见不鲜,骗子行骗的手段也不断翻新,类似培训诈骗、岗位诈骗、体检诈骗、押金诈骗等各类招聘诈骗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有网友爆料,一些异地应聘的求职者,在不幸陷入招聘骗局后,由于遭受恐吓威胁而无法报警。对此杨大民建议,求职者在行为受到限制时,要以安全为第一位,保护自己,行骗者进行周旋,保证人身不受侵害。第二,要锁定相关证据。第三,可通过社交平台向外界寻求帮助。 

对此,杨大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求职者在面试前可在网上对求职单位的工商登记、营业执照等相关法律要件进行查询,其次还可对公司描述的业务形式和业务范围进行判断和分析,也可以咨询相关法律人士。 

“求职者的首次求职或者是毕业初期的求职,应以理性、冷静的心态面对。”杨大民解释道,求职本身不是一锤定音、一劳永逸,工作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一次应聘就可以,它包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递进的经过,如果本着一种想“走捷径”的心态,那就有可能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