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顶思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全球素养框架下K12课程创新与融合”的高峰论坛。海亮外国语学校的校长朱红胜从他多年深耕民办学校的经验,谈了全球素养如何与课程融合。在他看来,国际教育该减负了。教育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发展,国际化教育中有三个最重要等式,分别是教育=生活、学习=未来,校园=社会。

朱红胜

海亮外国语学校校长

国际化教育研究者,拥有15年国际教育从业经历,曾任国内国际教育机构首席教育规划专家、副总经理、总经理,有丰富的12年一贯制国际化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

先感谢顶思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我今天分享的可能会比较贴近大家的实际。峰会给我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全人教育,但在我看来,全球视野,本身就应该我们下一辈孩子该具备的能力,我不想多谈,全人教育太理想,我最后改换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未来视野下的“未来人”教育。

未来视野下的“未来人”教育,应该会让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理解得更简单,因为我们活着为了明天,学习和教育就是为了明天。看到全球素养,看到核心素养,在座的很多校长,你看看你怎么做,你会束手无策,尤其是面对很多目标,都不是一时可以实现的。所以我希望今天改变一下话题,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因为我们已经这么在做了。

我先来介绍下海亮教育集团的基本情况。海亮教育已经创办22年,1995年开始办学到现在,是中国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小学教育集团,也是一个完整的K12国内国外双轨制的教育集团。到目前为止,海亮教育集团旗下拥有11所优质学校,学生规模已经突破3.6万,目前仍在快速发展中。这些数字在2017和2018年又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图为演讲ppt

这是我们的海亮教育园,占地1280亩地,在中国应该是最大的基础教育园区了。这是一个社区型的园区,由全国500强企业海亮集团独家投资超过26个亿元异地新建。海亮集团要做这么大手笔教育投资的初衷,就是要做品质,做品牌,海亮教育要做真正的教育!而且海亮集团战略转型,将教育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仍在重资投入和建设。

我们的国际化历程,说实话也挺早,1995年开始做外国语教育,当时的国际教育应该就是外国语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是最早做国际教育的一批学校。

2002年我们开始做高中国际班,当时才13位学生,到2012年我们的高中国际部发展到了200多位学生。我也是这一年再次回归海亮,有幸开始做12年一贯制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到今天我们把历史最久的学校海亮外国语学校整体转型升级,原来的传统教育学生全部分流,原来国际部学生全部整合,我们开始升级国际教育,开始做我们的未来教育概念。

应该讲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12年238位学生,到今天已经超过了3000个孩子。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广告,尤其是做国际教育板块,我们似乎还不出名,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效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我们的口碑效应越来越大,这是教育品牌的优质基础。

海亮外国语学校

海亮外国语学校原来是一所传统的普通教育学校,但是现在我定义是海亮教育集团旗下最高端的教育品牌。2014年我在想我要做什么教育,如果只是做一个国外课程的教育,或者说只是做一所改良的传统学校,那就没有做这所学校的意义了,我也就没有加入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开始建设我们的文化,构建我们的未来教育。2015年,我们整体转型。

第一,我们的教育使命,我更愿意把我们在做的教育定位为“为未来而教育”,希望孩子们能找到未来,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对我们的学生也好、家族也好、人类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能够带来一些积极的东西。

第二,我们的办学目标,中国还没有学校真正能被外国人侃侃而谈说这个学校不错,但咱们得有一个骨气,咱们这一辈的教育人应该有骨气。我们5年、10年能不能走出一批学校,能被国外高度认可,而不是我们看到哈佛、耶鲁进来办学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是错的。我们更应该让世界看到中国学校也可以走出,而且是作为名校走出去,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被国外引入和复制,就如我们引入他们的教育体系一样。我们有5000年文化基础和底蕴!

第三,我们的教育目标,改变了一下。我希望我们的人才首先是具备中国素养的。五千年文化没有第二个国家能跟我们相媲美,还需要谈什么其他素养?中国素养能做到,所有都在了,文明的口号一直在喊,但好像我们的文明似乎比不上人家了。我们得改变,从教育开始!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什么是全球化?我认为,规则通用性,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就可以实现全球化,就这么简单,不要高大空。所以我的教育目标是希望在具有中国素养的基础上,能理解国际规则,拥有未来视野的世界公民。发展永远出现在明天,明天永远不可控,那怎么办?今天做好今天的事,但方向要把准。

我们的校训也很简单,每个孩子也都很清楚:责任、感恩、博爱、进取。责任,以自己发展、家族发展、国家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感恩、博爱,是他该具备的为人精神和品格;进取,是他的人生目标。人的一辈子,每天总得有点进步,用八个大字,概括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小孩子都可以理解。这些都已经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体系基础。

教育体系也一样,充分多元化。我们有12年一贯制的双语国际化教育体系。同时,我们也在教育体系中充分体现多元化和包容性,我们开设了剑桥课程,开设澳大利亚高中证书课程,我们也有英国大学预备课程,也会鼓励孩子去读AP,考SAT,考托福等等,我们还会有韩语班、日语班,还招收跨国学生,开设HSK对外汉语班。

但是所有班型,都是我们的教育改革试验田。最核心的,依然是我们如何做好双语教育,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也才是我们拥有自己品牌特色的教育。

但现在我把它再升级为“双外语”,这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归根到底还是回到第一条来,我们得有自己的文化课程体系。

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到我们这里来,说你们澳大利亚课程怎么做,剑桥课程怎么做,我说这个跟我来学没有意义,很多学校用高门槛来做这个东西,做的有意义吗?把中国的应试教育做到纯粹的国际应试,有意义吗?我觉得未必。课程得融合,得适应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西班牙语、韩语、日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们开始自选,第一外语以英语为主,第二外语再选,到了初中以后可能第一外语就转变,到了高中以后,第一外语很多已经选了韩语、日语、西班牙语,不再是英语,因为未必所有人都适合学英语。

然后是我们谈谈我们如何进行国际教育探索,归根结底,我希望能够倡导中国贵族精神教育,很多人都怕“贵族”两个字,但是我们却呼吁我们要培养“贵族”。那是一种领袖精神,而并非我们理解的只认钱和势的有钱人。

中国有贵族,但是我们却不愿意称之为贵族。我们需要有一个群体的精神,能够引导中国走得更远。世界上像比尔盖茨也好,乔布斯也好,他们影响整个世界的能力超越了其他因素。中国是不是得有更多这样一批人呢?!

所以我倡导中国贵族精神的教育,怎么培养?还是这几个字,中国素养、国际规则、未来视野,先不用谈其他。未必拿来主义一定好,未必留过洋一定能够成为精英和贵族。

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草根,大学勉勉强强,后来继续学习,现在我阅读的书量或者我的思想,未必低于硕士、博士,我又没有出国留过学,为什么非要说留学一定是我们的国际教育?错,思想、文化,能够走出自我,能够敢于批判和创新就够了。

然后我们怎么做?多元语言体系让孩子们选,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英语,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读英语,英语是一个交流工具,能掌握最好,不能掌握,还有其他工具。

第二个是课程体系的融合很重要,拿来主义一定会失败,因为它不适合你,它的研发基础不是中国孩子,我们必须要做到我们的孩子能够读的东西,根不丢,所以拿来了以后还得改变。

第三个是思维要打开,我们这些国外课程,有多少学校能做到真正把孩子的思维打开?都在忙着应试,都在忙着拿分,都在看能不能申请到顶尖学校,都在看升学率。这是不对的。课程改变思维,得有土壤,得接地气。

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到孩子申请到本科为止,但是现在很多高中学校走了弯路,把我们的教育定格在了本科升学率,而并非往上延伸。所以国际教育做成了洋应试。

我做了10年的出国留学,我跟孩子们讲得很清楚,你如果能读哈佛、耶鲁最好,但是勉强能读的你不要去,我们先把教育做一个整体规划,你后面还有硕士、博士,还有更久的教育,你要走得步步向上,才是适合我们的路。教育是一个整体规划!一步到位未必是好事,很多时候也害了孩子。

我们全学科实行了分层走班,每个孩子能力不同,跟手指一样,但是标准化教育,或者说人为定性的标准化分层,后果就很严重了。耽误了一批又一批孩子。

我们怎么分层呢?一年级孩子开始,根据他自己的习惯、性格、学习能力、家长的要求等等重新定位,我们给学科分成12个层次,让孩子们自己来读。

所以在我这里,一年级孩子可能在读二、三年级的东西,二、三年级可能在读一年级的东西,节奏由他自己把握,我们和家长一起做参考与评估。

2012年我曾把音乐课、美术课教材扔掉了,把真正的音乐、美术素养课程开齐,而且要不比专业培训机构差——让孩子们自己选,他学了一年美术可能全部是素描,学了一年的音乐都是钢琴。

但是很多人说我瞎搞,但今年通过评估,教育部门开始说你们做得对,我们得去宣传。

我们做得很苦,但我们做得很有自豪感,因为走在所有人之前。

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自主管理,如果去我学校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孩子们的特征很鲜明。因为整个学校,连我都在学生监管的体系当中,老师最多只有30-40%的权力。其他的全体是孩子们的,我们有学生代表大会,监管着我们所有的学校活动。

我们有学生联合会,有学生会,把我们全部管了。我们有很多的社团,这些社团跟我们的议题相关,跟孩子的兴趣相关。我们有很多学生公司,但凡可以做经营的,孩子们全部承包,食品、策划、快递等等,海亮外国语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形态。

我们所有活动都会进行招标,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师生联合才艺大赛。一个公司竞标5000块钱,全场从策划到经营到结果,都被他们承包掉了。

5000块钱,怎么来?先几个人筹款,然后开始策划,怎么把5000块钱赚回来,还要有盈利,他们开始做全盘策划,这就是我的学校。我让孩子们知道所有东西,都是要与孩子未来生存相关,而并非只是是我们所认为的成绩相关,这不矛盾,有自我目标才会去自主学习!

我们有班级客厅,所有有能力的家长都请回来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的社会实践要求超前,一个孩子,一个学期40个小时的社会实践,10个小时校外,20个小时校内,干什么呢?我们会有社会实践时间,你来申请,申请完了你去做,我们来评估,合格了就盖章。

我们还有国际游学,把全球做成了一个社区。你说我根没丢,我培养中国素养,我们的未来人学习目的没有丢,让他懂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从中国素养走到国际规则,仅是一步之遥,很简单。

再一个是我们的未来视野,让孩子们知道,今天到明天走的路要更踏实。明天怎么变不知道,但是有一条,你敢去批判,敢去思考,敢于实践、能够合作,能够交流,能够坚持,明天怎么变,你都是胜者。那我们就知道今天主要该学习什么了。

在海亮外国语学校的未来教育体系中,还有非常骄傲的未来纽带--全球校友会和海亮骄傲。孩子们毕业了不代表结束了,而才是开始,通过全球校友会紧密联系,学校依然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我们每年评选已经成功创业或有一定影响力的毕业校友,评选海亮骄傲。孩子就更明白了,得努力,他们还有个荣耀留在学校。

我们改变以后的结果,就是在第一届世界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在布拉格,第一个世界冠军拿回来了。我想我们也为国争光了。英语的荣誉就不用多讲,最具影响力的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浙江拿奖的都有我们的学生。

还有健美操队,一帮零基础的孩子们,一年的时间把小学和高中段浙江省和绍兴市的冠军通通拿到手。关于升学成绩,孩子都能进入全球前200,50%能进入全球前100,这是我的成绩。升学不是我们全部的目的。

教育的特殊性就是其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和引领功能。

一句话,我们教育是不是一定要做得那么“高大全”?是不是非提倡国际两个字是好的?全球的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全人的才是对得起祖宗的?这是我抛出的问题。

海亮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很扎实,很细,我们的落脚点很小, 口号越大,下面执行越困难。

教育的特殊性,我想很简单,他能代表未来,有发展的前瞻,要做引领,而不是做迎合。所以教育千万不要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你会失败得一塌糊涂。世界瞬息万变!

未来是教育存在于发展的使命!

文化是因为教育而发展的,但是现在教育做了文化的奴隶。所以现在我们出来的“大家”很少,两个顺序换了,教育者应该走在文化者之前才是对的。未来才是教育存在发展的使命,而并非为了孩子的升学而已。

当然升学也要,因为升学是我们办学者的生存之本。我没有升学成绩,将来家长和学生不选择我,怎么办?所以升学我也要。升学或许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但一定不是教育的根本。

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不会跟孩子们说你给我考个什么学校,我从来不提。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告诉孩子们,你只要敢于批判自我,找到自我,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路,高和低没关系,永远不要放弃。

教育差异性

你说国际教育和综合教育有多大差异性吗?有。这些都是差异性,比如信仰问题。

中国教育缺乏信仰,没办法,但是现在中国正在把五千年文化捡回来。但是我们捡回来怎么办?不能被很多因素干扰,我们要有愿景。我们跟孩子提要有理想,要做有出息的人,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脚踏实地地去做过,没有从身边做起,这就是我们中外的差别。

我们的目标,拿出来谈的第一个,一定是升学率多少,来参观我们学校的同行,第一个问题一定是你今年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考了多少,说明我们的国际教育做到现在,还是没有走出框框架架。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现在传统教育的改革,也是未来的传统教育。而不是培养洋升学率和仅仅出国留学而已。

我们的课程与评价力度很大。特别是评价标准,我从2012年开始就没有出现过百分比的分数,我们改变了标准化的试卷,所有的分数来源于大综合表现,教师的主观因素占了很大的因素,但我们没有让家长感到害怕,因为他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他们的信心和进步。我也是最早放弃三好学生评选的,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孩子们怎么能做到三好。

环境和师资,这才是我们最缺的。我们缺乏大环境,一个包容的环境,一个允许我们像我这样能够真正把所有放下再重建的宽容环境,你们有吗?恰恰是我的优势。

没有推翻再重建,你不可能有自己的出路。我们的教育根本,在于简单的一点,为了未来。小孩的未来,家族的未来,人类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最后国家未来一定不会差。你这样去想了,或许很多的素养,很多的概念落地起来会更快,否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核心素养太完美了。

如何让教育未来化

第一,视野未来化,一定要看到明天,而不是看到国外。全球视野,你主要是看到看到国外的好,未来视野你是看到未来世界的好,这是两个概念。

第二,思维个性化,包括了批判,包括了自我,包括了内省,包括了合作,有很多东西,不是说我是鹤立鸡群的。所以我们谈的很多素养精神,可以简单概括,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更容易理解。

第三,技术科技化,这点不用多讲,科技化一定是未来趋势,你总得让孩子们接受智能,我们得有这样的课程,但不要哗众取宠。

第四个是语言多样化,这是工具。所以我们海亮外国语学校从双语教育到双外语教育的原因,多学一点吧,第二外语学得好学不好不怪你,但是你得学一点。学的观念是告诉孩子们,外面世界很大,你可能掌握的东西很多,你要掌握一个工具。

所以要给他未来多个选择,中国英语教育改到现在,一半以上的英语教育都失败了,我们不能让他继续失败下去,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英语,很多孩子连中文都还没学扎实呢。

最后还有文化多元,确确实实我们如何让孩子能够面对所有,能够把规则掌握得淋漓尽致,文化就是一个根本。所以我说懂得世界规则、国际规则,无非就是体谅文化、包容文化,能够以换位思考理解,而并非把所有文化吸入自己体内,那样会走火入魔的。文化多元化,要做到也很简单。

教育国际化,其实就是教育生活化

教育=生活。学习不就是为了生活吗?还要考虑其他的干嘛?如果能活得好了,其他的不就更好了?你能帮助更多人不是更好了吗?追求是自然生成的,优秀时自然生长的。先从脚下做起,明天自然更高、更远。

学习=未来。你把分数框死了,告诉孩子一年级100分真棒,你就毁了50%的孩子的未来成功,因为在孩子的人生路上永远没有100分了,一年级有、二年级有,三年级、四年级不可能了,高中哪有一百分?人生哪有一百分?一句话毁了孩子一辈子。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够成为现实。

校园=社会。我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小社区,公司也好,社团也好,学生的自主管理也好,它跟我们社会没有区别,所以你总得让孩子体会,我的规则和社会规则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我们反思学校制度,是不是跟社会制度和规则违背呢?我们告诉学生说你要讲卫生、讲文明,结果出去以后什么都给你来,因为什么?我们没有把社会规则融入学校制度,学校制度很完美,但是走出去以后,又太骨感。因为两者脱节了。

所以在我的制度里面你看不到“高大空”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道理,违法怎么办,要承担责任,破坏了怎么办,就要赔偿,就这么简单,因为社会是这样的。我们以这样的规则,我想才能够让我们的教育非常扁平,因为它永远都在让孩子成为独立的思想者。我们的学校才能平台化,你才能把所有的东西往里面放,而不是你定了一个标准,家长和学生来套。我们的东西一年四季都在变,因为什么?这个平台无限延伸。所以海亮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个性化会越来越鲜明,我想有机会,咱们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句话结束,教育是面向全人类的事业,不存在任何东西,不存在国际国内,不存在任何这些词。我想没有第二个国家跟中国一样,这么热衷于谈论国际教育,原先日本有过,韩国也有过,但是人家现在开始着眼于自己的教育。但是我们中国的国际教育的论坛也好,其他也好,很多是我们现在走偏了。像顶思说我们谈素养,很好。但是我之前参加很多个,都谈我们如何操作各种各样的宏观课程,国外的教育体系。

别忘了我们这是在中国,我们的学生是中国人,我们以后培养的是要为国家和人类做贡献的人,而并非考上哈佛、耶鲁的顶尖学生。

学校教育是个载体,但是你要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化,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理想化架到孩子头上,你要做“四有新人”什么的,做不到,这也不是他未来的路。我小学、初中老师放在我头上的东西,有没有在我身上实现?我都没有,因为我比谁都叛逆,叛逆到现在,要奔四的人了还这么叛逆,我也没有办法。

是国际教育还有一条,呼吁大家也该减负了,因为国际教育的孩子,不见得比传统教育的孩子轻松,也不见得比他们更有奔头,因为理念没变,文化基础没变,土壤没变,你种什么东西,长不出那个味。这也是一个呼吁。感谢大家,也再次感谢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