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名家专栏·适合的教育⑤
提供“适合的教育”与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大工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的两项重要制度设计。
“适合的教育”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样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系甚至有些矛盾的举措,却在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改革进程中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者契合了我国特定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它们相依互联,彼此支持并增强着对方:一方面,“适合的教育”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又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路径和保障。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非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务实的和现实的系列行动来强力推行和体现。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也在“适合的教育”导引下,生发出更强的发展动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既是一个有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研制、实施及评价其工作成效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办学管校的多个责任主体在协商、参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凝聚共识并共享建设成果的持续努力过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抓手,本身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不仅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公平和有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相对公平和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
新的时代与新的社会发展境况,需要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正是对这一诉求的积极回应。“适合的教育”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赋予了灵魂和新的发展方向,是从学校发展层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与此同时,科学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基本标准,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努力做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这是实现“适合的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没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努力,就难有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的“适合的教育”。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的任务落实,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协调和配合。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角度看,当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好三对矛盾。
一是统筹处理薄弱学校与“豪华学校”难题。薄弱学校通常是指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管理水平低的学校。薄弱学校不仅存在于偏远的乡村,也存在于发达的城市。“豪华学校”是指那些花巨资集中打造的个别学校。“豪华学校”的教学设施装备远优于同地区的同类型学校,其占有的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本也远强于其他学校。“豪华学校”不只见于中心发达地市,也存在于贫困落后的县市。薄弱学校降低了在读学生的受教质量,“豪华学校”则侵占甚至剥夺了其他受教人员的权利和利益。
二是着力化解“微型学校”与巨型学校困境。“微型学校”一般是指那些在校生不足百人、年级不完整、任课教师常在10人以下的学校,其典型形式是在我国农村地区仍大量存在的教学点。巨型学校一般是指那些在校学生数超过3000人、班级总数超过60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前些年,巨型学校多集中在普通高中,现在也出现了办学规模超万人的小学。“微型学校”常因办学思想及建设标准的模糊和摇摆不定,导致在读学生的上学品质受到严重影响。而巨型学校则因其批量生产的工厂化特征,使得尊重与欣赏个性差异,成为了一种难以企及的教育奢望。
三是辩证对待新教师与老教师问题。新教师一般是指那些入职年限在5年之内,教育教学经验正处于积累和快速提升中的教师。而老教师通常是指教龄在20年或者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某一区域及其所属的某所学校来说,新老教师问题常是缠绕在一起的问题两面。由于地方编制管理缺陷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已长年未招募新教师。如此一来,老教师渐渐成为了教职员工中的多数,师资队伍面临着来自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梯队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基于教学一线的调研表明,现在不少地方对老教师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甚至是歧视,以为老教师工作懈怠、缺乏热情、专业自负,很难管理。实际上,在一个老教师已成为教师主体构成的学校,除了选择依靠老教师外已别无他法。面对老教师业已成为办学施教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现实,管理部门唯有改变对于老教师的传统定见,更加重视发挥新老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经验优势才有机会得以充分展现。这正是,教师有活力,学校才有活力,学生也会有活力。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07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