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两所民办小学在幼升小的面谈时,涉嫌用公务员行测题考家长智商,登记学生外祖父母身份职务信息。目前,上海市教委对这种行为已经叫停,并公开批评两所民办小学,核减其明年招生计划。两所民办小学也公开检讨,对此种做法进行了解释和反思。
适龄儿童入学考试,向来为教育部门所禁止,而部分学校“转变思路”,将“考学生”改为“考家长”,不得不佩服一些学校“经营有道”。事实上,违背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将入学变成了比拼智力、比拼家长的测试,表面看来是学校趋炎附势,背后是学校为了自身的“经营利益”做出的选择。而处罚招生过程中的乱象和违规行为,规范学校招生,正是为了遏制学校背离教育目的,只考虑“教育经济”效果的举措。
近年来,各地民办学校甚至个别公立学校“考家长”的消息并不少见。许多学校对家长的“入学考试”匪夷所思,理由也千奇百怪。比如,有的学校考核家长身材,理由是如果身材过胖,说明家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广州某私立学校直接在电子屏上“温馨提示”:“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学历之家长”,理由是这样的家庭更好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学校则不招收父母离异的孩子,认为单亲家庭孩子会有性格缺陷……
有时笔者忍不住猜想,如果学校都这样搞“入学考试”,会不会让社会上少一些胖子,多一些高学历家长,少一些离异家庭?这些学校完全是做着基础教育的事,操着管理社会的心啊!这些学校对家长的考试都有理由,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赞同。一位网友就认为,民办学校“考家长”是市场行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家长有权利选择学校,学校也有权利选择学生及其家长。
其实,这位网友还真是戳中了这些学校“考家长”的核心实质:选择“好教”的学生,让学校在随后的各种考试中取得升学率的优势,提高学校的“市场声誉”,并获取更好的市场回报。在部分网友看来这很正常,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从事的是教育事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事业,从事教育教学的学校绝不允许背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任何学校想通过筛选方式为背后的市场目的服务,在招生阶段破坏教育基本原则的根基,都是不可原谅的。学校想让自己“赢在起跑线”,只能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在学生入学后先行一步、走快一点,而不能理直气壮地以“市场主体”自居。学校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社会人,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任何学生都需要培育出一个健全的人格,都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怀,更需要有正常、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他们走上健全人格的人生之路。这是教育对他们最大的价值所在。如果用种种手段拒绝他们入学,教育机构反而成为撕裂这个社会的推手,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正因如此,各地政府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过程中的乱象,一向持坚决规范的态度。规范学校的招生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领域的外在秩序,让学校公平竞争,更重要的是维护教育对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避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宗旨被看似有理的行为所破坏。要知道,看起来“双向选择”的民校招生,如果有一丝变异,所破坏的就是教育的根基。
当然,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过程中的乱象,让招生过程透明化,并不是不可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的责任,学校掌握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有助于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特别是特殊情况下的心理教育。但是,这只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措施,绝不能成为能否入学的“考题”。(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