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山东鲁信公益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全公益赛事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完成终评评审工作。

本届大赛命题突破主题的限制性,以多主题自选的形式展开,推荐主题为“生日”“回到2021”及“难忘的事”。大赛于4月25日正式向全国征稿,截止至8月2日共收到投稿1.5万余件。来自各领域的12位专家评委对540余幅初评入围作品进行了终评。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组委会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去设置奖项,意在鼓励他们在成长中所获得的点点滴滴成绩。经过12位专家、评委的反复斟酌、投票,共有(12)位小朋友,分获12项主题奖,(149)位小朋友获得提名奖脱颖而出,(419)位小朋友获得优秀奖,所有参与本次大赛的小朋友都会获得潜力奖。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谜一样的乐园,绘画可以带领成年人接近那些久已远去的纯真。在孩子的笔下,什么唐人法度、宋人意趣,都不如他们的天性绽放令人爱不释手。

宝贝们的小脑瓜中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那些充满激情的涂鸦到底在说什么?为了走进宝贝的世界,从小建立起彼此的尊重,本次大赛特别引入“童言无忌”环节。孩子们将自己画画时的想法记录下来,组委会在他们画作背后附上检索二维码,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就这样生动的呈现在成年人的眼前。

在国家双减政策下,艺术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所重视。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儿童画?儿童要不要画素描?儿童美术教育该怎样开展?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大赛的承办方以及该项赛事的策划者,一直秉承“美育人生、服务社会、继续前行”的宗旨。学院通过赛事大数据统计、分析,专家学者、机构调研,课程规划设计、师资培训、教材出版等手段,正在有条不紊地为家长们寻求央美的解决方案。

本次评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主持。北京青年周刊在活动现场采访了冯海涛院长,和他聊了聊本届大赛。

Q:今年哪件参赛作品让您留下深刻印象?

A:印象深刻的太多了,如果说此刻的瞬时记忆,我想起一个4-7岁组别小朋友的画,主题是“生日”,其实他只是画了一个简单的形,过生日要吃长寿面,但他特别关注质感,他就真的用面捏了一根面条,在碗里盘了一圈,然后画了一个人,嘴张开,嘴里叼着一条面条,视觉一下子就被强调出来了,跟成年人不太一样的是,这个小朋友关注的完全是长寿面那种“长”的感觉,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件作品,我觉得它其实展示了我们大赛不同于其他儿童美术大赛的部分,就是我们不要求的孩子们展示所谓的“技能”和“意义”,不要求作品的“完整性”,我们更倾向于激发他们对视觉的本能的把握,释放自己的原创力,就把生活中最直观的、最有印象的东西,用他们能掌握的手段表达的出来就好。这是我们大赛评委都认同的一点,也是我觉得我们大赛比较好玩的一点。

Q:从您自己的喜好出发,您认为怎样的作品是应该获奖、应该被鼓励的?

A:其实我们大赛设置了好多奖项,就是希望在每一个方向,都能结合孩子的特点,选择一件作品来作为我们向社会传递的信号,告诉大家这是我们认为值得发展的,这也是我认为我们这个大赛每年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在新的作品中找到新的审美方式和新的创作方法。今年书法组有一件作品,评委里很多书法大家都说(自己也)写不出来,我们开玩笑说可以装裱出来放在工作室里照着学。这个小朋友实际上没有受过严格训练,他就是凭天性去写的,但这种东西又往往是艺术家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很多家长不敢肯定这样的作品,觉得这就是瞎写,中央美院就是要肯定这样的作品,因为它是能够代表孩子那种本能的对空间的把握。

Q:目前我们国家的家庭艺术教育在什么程度?

A: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国家还差得多,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大赛的初衷,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只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副科”,没有把它认为是对我们的性情和身心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孩子的德智体美劳本应全面发展,但现在我们把它排序了,还把艺术放在了比较靠后、可有可无的部分。之前有个对机械超级热爱的小朋友画了一个飞机结构图,设想自己以后工作环境里都是发动机的零件,画得非常完美,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有理工科的思维,有可能他未来就会成为一个飞机的设计师,但当我们去找家长调这件作品来评审的时候,家长已经不知道把画扔到哪去了,其实通过我们的大赛,可能家长就会发现它的价值,我们把这些画出版,目的就是十几年后能够重新唤醒一个家庭的记忆,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自信心和思维方式的塑造,对家庭审美能力的总体提升。

Q:大赛已经办了三年,您觉得现在中国的孩子们在做怎样的表达?

A:总体感觉是,中国的孩子越来越敢说话,自信心越来越强,他们开始探讨“我从哪里来”、探索性别这种话题了,去年、今年都有小朋友画自己是如何出生的,因为有二胎三胎政策,他也会想自己的弟弟妹妹是从哪来的,画有一天妈妈肚子大了,然后就拽出来个孩子,就很有意思。孩子们关注社会,而且思考很多,像今年疫情,有个小朋友用水墨,画地铁里面人们彼此很有距离感的景象,我说这件作品我们得留着,这个孩子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又使用一种中国传统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现在小朋友跟我们小时候学画时太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材料很有限,表现程度也有限,我们只能用铅笔、用毛笔,用我们能获得的材料,现在小朋友是马克笔、丙烯、油彩、可塑性材料、环保材料等等都会使用,我觉得这是这一代孩子根据他们的生活、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力,让他们可以不被成年人影响,可以没有束缚地表达,而且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是简单的书本上教什么就学什么,很多小朋友对动植物的观察都像小生物学家一样,用绘本记录,我真是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在进步,所以我觉得艺术教育也需要配合上。

Q:小孩子有很多天马行空的表达,您觉得师长应该如何保护小孩子的天分,引导孩子们与艺术为友?

A:家长不要教育孩子,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小朋友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不是教他画画,而是保护他的天性,让他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给他提供一些空间发挥,然后帮孩子完成记录和保存,这就足够了,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小朋友们的感知力,假如一个家庭能够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尊重世界上的一草一木,让孩子带着同理心去看世界,如果有一天,这个孩子自己想表达了,他一定可以完成一段好的、有温度的表达,能够抓住别人看不到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