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传统概念中,教师给学生传授道理、教授知识技能、解答疑惑,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该从哪里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3月18日上午,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就给教师们提供一次相互提升的机会——在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万源校区,举办第七届跨校区教师职业发展会议,将近700位协和各校区教师和校外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由不同需求教师组成的近70个讨论组“工作坊”的形式呈现。

谈到协和教育集团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集团总校长卢慧文表示:“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将工作中的需求和专业兴趣融入到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去,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2017年3月18日,上海平吉路509号,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卢慧文接受学生采访。 本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王辰 图

卢慧文还就最近热议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和国际双语学校教学理念是否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在协和双语学校的万源校区的一会议室中,参与这次会议的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向一起参与自己“工作坊”讨论组的教师们抛出了这三个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钱志龙让参加其“工作坊“的各位教师先从明白自己姓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开始,结合祖辈的传统和父母的期望,从自己的名字中重新认识自己,让各位教师进行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也对自己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与学生交流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

谈到跨校区职业发展会议这一教师教师交流形式,钱志龙认为:“教师职业发展会议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教师培训日,我认为能有这样一个让不同分校的校长、教师聚在一起进行多元化交流,非常有必要。”

国际教育专家Debra Masters在活动现场分享教育理念。

目前就职于新西兰奥克兰州“Cognition Education”(认知教育)的Debra Masters向参与活动的教师介绍其 “可视化学习”团队研发的“可视化学习”框架和使用工具。据Debra称,该学习框架和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上千所学校,参加这一活动的不少教师们对Debra Masters所介绍的这套理论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作为总校长,卢慧文也在交流现场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坊”,“针对新的教育政策以及未来民办学校的发展,我们许多教师也都有自己的困惑,我的 工作坊 就负责针对教师们的这些困惑一一进行解答。”

“所以我们的跨校区教师职业发展会议的初衷,更多是注重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理念,想要分享给别人或者希望能在一些领域得到提升和帮助。每次活动后,我们也都会做相关调查看教师们的反馈情况以便之后的调整。”卢慧文补充道。

国际化学校的传统教育

在和教师交流之中,卢慧文对现在国际学校和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近期备受推崇的“古诗词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国际化教育集团,协和旗下从幼儿园到高中共有43所,总共两万多学生,三千余名教师,其中外籍教师480名,国际学生约4000名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国际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该如何平衡?

国际教育专家分享会中两位教育工作者正交流讨论。

卢慧文对澎湃新闻表示:“中方教师比较擅长整班教学和竞争性教学策略,而外方教师比较擅长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跨文化的碰撞,可以激发很多教学灵感,而我们最终评判的标准是基于对孩子的发展有益来进行有效的结合。”

谈到近期各界热议的“古诗词教育”和国际双语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有矛盾,卢慧文认为,古诗词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国际学校会更注重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和知识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会放弃传统教育。

国际教育专家分享会中教育工作者正交流讨论。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完整的中国古诗词教育,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其他如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教育培养。”卢慧文说,“虽然我们送很多孩子出国深造,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中国的,我们所做的是既要把孩子送出去深造,又要让他们回国来建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