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第11届财新峰会上,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做了一次很有意思的演讲分享。
他在演讲里提到“全面放开二胎并没有引发生育高峰”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去年新生婴儿164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较2018年,下降58万人,而2018年较2017年,又下降了200万人[1]。
不仅如此,自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以来,并没有引发生育高峰。去年一孩、二孩出生数,较前年还分别减少了36万人和13万人[2]。
各种下降的数字背后,是一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热切讨论:
二胎时代下,生育率为什么下降了?
落脚到个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不过,一些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这个问题是有共性认知的。
比如子女教育、育儿成本等问题,就是当前许多家庭最普遍的焦虑,甚至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育的后顾之忧。
尤其是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在我国逐渐崛起的新中产家庭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新中产画像/图据胡润百富《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
这不是臆测。
早在2018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里,子女教育就排在了新中产关注的生活重点的首位。
图据胡润百富《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
到了今天,子女教育依然是新中产家庭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稍早前,吴晓波频道发布的《2020新中产白皮书》里,有59.17%的新中产家庭都表示对子女教育感到焦虑。
实际上,自身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新中产人群,会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
在他们看来,教育背景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与子女的未来发展挂钩,在中国式升学压力和某些教育功利主义氛围左右下,他们愿意拼尽全力,为下一代争取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众所周知,即便是在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眼下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分布不均的情况。
于是,在对资源“你争我夺”和孩子间“你追我赶”的紧张氛围裹挟下,很多新中产人群的心态,逐渐失守。
图据网络
我有一位符合“新中产画像”的朋友,曾和我分享她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心路起伏。
最开始,她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他们“快乐成长”,但转变发生在不经意间。
“我经常看到别的朋友分享的孩子日常,4岁男孩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流利背诵很多唐诗宋词,7岁女孩不但能用英文和外国人交流,还同时进行着第三语言的学习,4岁小孩已经进入系统的钢琴培训……而我家13岁的大娃,语数外倒是不偏科,不过,成绩长期稳定在班里倒数几名,才艺也没有拿得出手的;6岁的二娃更别提了,把英文字母学完后,也说不出几个连贯的单词,报了萨克斯和钢琴训练班,也兴致怏怏,告诉我,他只想玩。”
在一种因长期比较而产生的“失落感”和“焦虑感”刺激下,她强行给两个孩子报了更多补习班和兴趣班,把一周七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只因不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太难看,不想让孩子的“素质能力”落于人后,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不时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一度崩溃:
我的“从众”选择,会不会浇灭孩子的某些“天赋”?
我把孩子的更多时间,放在冰冷的房间里,会不会毁掉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印象?
我会不会对孩子做了失败的人生设计和干预?
一系列来自灵魂深处的纠结拷问之后,往往会指向一个究极疑问:
在竞争愈发激烈、资源“争夺”愈发赤裸的社会,对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这也是现实语境下,笼罩在新中产人群,或者说所有中国家庭头上,无可规避的一个困扰。
图据网络
“什么是好的教育?”
砸更多的钱,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
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补习班,为“应试拿高分”蓄力?
让他们学习更多才艺,参加更多素质比赛,为将来增加竞争筹码?
把孩子送出国留学,接受国际教育熏陶?
某种程度上,这些答案都没有错。
但教育的真正价值可能并不是在残酷的“竞争”机制下,以限制或扼杀孩子创造力和发展可能性为代价,批量制造雷同的人格和人生。
这个问题可能也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宽广一些,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启发。
2019年下半年,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在网络悄然走红,不仅获得了万千网友的高分认可,还掀起了人们关于不同教育模式的热烈探讨。
图据豆瓣
这部片子的发端,源自导演周轶君自身对子女教育的困惑。
作为资深国际记者、作家,也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表示,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她时常会发现很多令自己困惑的事情,这些“困惑”因为社会环境和眼界的变化,在老一辈身上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3]。于是,她决定向世界出发,学习别人的经验。
《他乡的童年》由此诞生。
这部片子,选取中国、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六个国度,记录下不同背景下孩子的童年教育情况。
这里面,我对芬兰篇的印象非常深刻。
倒不是对其“全球教育第一”的美名带有滤镜,而是被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深深吸引。
有一幕,老师将课堂置于森林里,学生们在自然环境里自由探索。
或寻找与纸张颜色对应的植物,或通过观、触、嗅来感受植物的不同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描述,没有标准答案。在与自然的深度接触里,学生学会了数数,认识新单词,甚至还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技能。
图据网络
这种能激发并兼顾学生兴趣的应用型教育,恰好印证了芬兰教育人提到的“学习教育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环境中去”,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教育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也让芬兰拥有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针对全球40多个国家的中学生,举行的多次“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学生在自然科学、数学,及实际解决问题等多领域评比中,屡夺焦点,整体表现稳踞全球第一。
芬兰一角/图据网络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或许不仅会发生在一流的学校里,它还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正如周轶君所说,“课堂无处不在,教育本身是没有围墙的。”[4]而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把孩子变成家长的影子,而是让他们在辽阔天地间,自由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循着这个方向,来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教育环境,能够进步优化的空间还很大。
而将视线聚焦于我们当下身处的城市,比如此刻的成都,我不禁好奇,这里能真正实现“教育源于生活”吗?
成都一角/图据网络
在本月上旬发布的“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里,成都在国家6个潜在重要教育中心里(其余五个城市分别是南京、西安、武汉、广州、长沙),表现非常抢眼。与2018年相比,上升3个名次。
图据华夏时报
这是成都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现代化、国际化,飞速进步的体现。
放眼整个成都,近两年,与这种“飞速进步”相匹配的区域有很多。这之中,非常具代表性的,还是天府新区的「麓湖板块」。
对成都人来说,过往对麓湖板块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成都首屈一指的高端人居住区”和“拥有众多已经兑现的塔尖配套”这一层面。
麓湖板块一隅/图据麓湖生态城官网
但不被很多人知晓的是,它其实还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资源,构建了一套非常超前的教育生态系统,落地了包括“教育源于生活”在内的诸多前沿教育理念。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一点上,成都其它一些强势板块,难以望其项背。
具体而言,板块内外云集了十余所知名学府,包括但不限于天府八幼、元音小学、哈密尔顿麓湖学校、天府七中、乐盟国际学校等,涵盖幼、小、中全龄段。
非常有意思的是,密集且高品质的学府矩阵,不但让麓湖板块成功占据了成都教育前沿阵地的“C”位,这些学校随便单拎一个出来,也是成都教育界不可撼动的TOP级选手。
比如:
元音小学前身是元音书院,后者距今已有210年办学历史,元音小学承袭百年书院神韵,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内涵,并创新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通过融通传统东方文化与现代国际化教育理念,构建了别具一格的诗意校园教育文化,涵养学子自由、自信、自足的诗意心灵[5]。
天府七中的管理团队,相当一部分都来自成都七中原班人马,而成都七中作为西南区域“清北”重要生源地,其教育实力有目共睹。吸纳成都七中精髓的天府七中,奉行“做有生活宽度、精神高度、人文温度的教育”,走在四川课改前沿,采用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育人模式,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又尊重生命差异,鼓励个性成才[6]。
图据天府七中官网
哈密尔顿学校,作为国际教育项目,其景观和建筑设计秉持了“空间即教育”的理念[7],通过将建筑与景观深度融合,建立起了学校、自然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羁绊关联,让孩子在学习和玩耍间,不自觉去探索自然的乐趣,感受美好,体验未知。
这种“去围墙”的教育空间呈现,其实,恰好是前面提到的“教育源于生活”理念的绝佳载体。
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图据筑通社
实际上,麓湖板块内,传统东方教育内核和国际前沿教育理念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不仅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教育格局,还给予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中产家庭,丰富多样的教育选择权。
这是成都其它热门板块,很难复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府资源外,该板块在教育领域,还拥有很多“宝藏”资源。
比如位于麓湖生态城内,面积约15万平米的红石公园。
滨水、坡地、湿地、森林等多重景观和全龄化功能空间的融通组合,让这座公园意义非凡。
树林花海、起伏的台地、新鲜的空气、和煦的微风,开启了孩子们与自然对话的开关,教会了他们感受生命源头的力量。
红石公园一角/图据麓湖生态城
彩虹滑梯、五彩栈道、巨鹿卫士等蕴含着“目的”的游乐设施,不仅解放了儿童爱探险的天性,也让他们在一次次跌倒与对曲折空间的探索中,不断发现微小身体里的自我新极限。
红石公园一角/图据麓湖生态城
沙湖、岩壁等场景设置,能让大孩子们在玩耍中,激发创造力,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红石公园一角/图据麓湖生态城
除了生长一座红石公园以外,麓湖生态城还为许多新中产家庭提供了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体验。
达根斯马术俱乐部,让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来自欧洲的正统马术教育,在一次次上马下马中,体会不屈和上进的骑士精神;全身心投入,和一个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生命,一起去创造无限可能。
长在湖岸线上的云朵乐园,用“水”作为沟通交流的纽带,引领孩子们回归到景观自然的怀抱,去感受最原始的快乐。
麓湖游艇俱乐部试图给长期生活在内陆的新中产家庭,提供一种跳出固有思维,换种视野体验精致亲水生活的可能。
麓湖学社、麓学堂和不定期举行的各种艺术节,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不给生活、学习制定标准,对每一天都葆有丰盛的好奇和期待。
云朵公园一角/图据麓湖生态城
实际上,但凡探访过这里的人,都会被其蕴藏的巨大能量所打动,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沉醉其中。其对全龄段生活状态的深入研究,让生活在此的每位家庭成员各得其所。
总之,这个让所有人都感觉“终生受用”的自然空间,每时每刻都流露出深刻的“无为而为”的教育境界。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真正好的教育,人们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如果我们观察够仔细,还会发现麓湖板块在片区教育基因的塑造培育上,还有很多出众的地方。
我们几乎很难在成都其它板块看到前沿教育理念,被融合到不同类别项目的开发呈现中。
但麓湖板块做到了。
除开正儿八经的教育配套,这里的一些高端住宅,也会很有意识的吸纳片区教育氛围,将前沿教育理念融入项目的营造里。
近期,这点上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位于麓湖红石公园旁,一个叫做「卓越·晴翠」的项目。
卓越·晴翠意境图/图据卓越集团
它出众在于,不仅有丰富高质的学府资源照拂,与麓湖生态城更是相伴相生,距离麓湖红石公园仅有一街之隔。
这种对众多高质教育资源的强势占有,在成都其它高端项目身上,非常少见。
而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也让「卓越·晴翠」自然而然的沉浸在了“教育源于生活”的氛围里。
某种意义上,它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弭很多新中产人群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