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争论在即将上映的《银河补习班》里拉开: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电影里,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只要脑子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学习要从兴趣开始”、“梦想就像箭靶子”……但马飞也受到来自妈妈和学校“打压式”、“应试型”教育观念的影响,“学习是为了考清华北大”、“我很笨,以后只能卖煎饼”、“第一名才有资格被挂在墙上”……147分钟的故事里,当代家长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呵,这话我也对孩子说过”。
7月15日,观完首映后,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谈到:“虽然片名是补习班,但实则讲述的是家庭教育。”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认为,电影折射了当代社会对于分数、名次的焦虑。
很多父母把教育的权力让渡给学校
朱永新认为,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但现实中我们很多父母却把教育的权力让渡给学校”。就像影片中,马飞的妈妈忙于生意,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一月一回。
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与不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家庭教育也成了高频词,多位代表委员建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解决当前家庭教育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从未成年人突出问题分析看,未成年人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与家庭或者父母的监护密不可分。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一些家长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突出问题,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成长以及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党组成员邓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
朱永新则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他建议在学校章程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等形式,使家长了解不同于学校、教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
针对家长的养育焦虑,教育和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家庭缓解教育焦虑情绪。如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知晓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内的与其子女升学等密切相关的教育政策内容,以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和时间成本。
好的教育是扬长不是补短
除了家庭教育,朱永新指出,教育还有三大关键词,梦想、相信和坚持。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梦想种在孩子的心底,让梦想开花是教育的最高境地。”他说道。但现实是,在学业竞争压力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迫愿望下,很多孩子的梦想还未来得及开花就被碾碎,正如影片里,被教导主任扔到楼下的飞机模型,摔得支离破碎。
朱永新认为,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去嘲笑孩子有梦想,而要为他们的梦想喝彩,给一方发芽开花的土壤。
教育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相信。
“我这些年一直在倡导一些教育实验,实验里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把人的潜力彰显出来。”他强调,“好的教育是扬长的,而不是补短。”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用很高的标准,告诉你不行,然后不断给你补短,这样所有人都是教育的失败者。”他提到,”好的教育是告诉每个孩子你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按照你的梦想去飞翔。”
但在真正完成飞翔之前,朱永新强调,还要有坚持的力量。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一声怒吼,轰退前来喊骂指责的邻居,然后一字一句说道:永远,不认输。这句话,最终让马飞成绩逆袭,也救了他的命。
对知识点的无死角覆盖或伤害对美好的期待
如今的一些教育方式和理念除了可能碾碎梦想,还有可能伤害学习的热情。
“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被一门学科或者学习伤了心?导致你长大了看到这个东西就讨厌。”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少年得到董事长张泉灵特地带上孩子一起看北京的首映。在现场,她试图让大家回想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学习的。
她举例:“《西游记》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很有趣,但考试如果考,三打白骨精中唐僧是在哪座山遇上白骨精的,你还会觉得有意思吗?”
张泉灵说道,我们大量的教育为了比出你和我之间的差别,为以防万一,不得不进行知识点的无死角覆盖,就在做一道一道这样的题中,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被伤害。
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件“苦差事”?《银河补习班》里,高老师着急地跟马皓文说,马飞不完成作业,不好好复习预习。而马皓文只是拿起一个馒头说:“馒头翻来覆去加热,还会好吃吗?”
张泉灵认为,《银河补习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教育是为了带大家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长远的人生。
对于影片倡导要推行尊重孩子兴趣,点燃孩子梦想的教育理念,有人指其“过于理想主义”,现实中,没有哪个家长或学校不在乎分数和名次,并没有马皓文那般勇气,在考前最后一月带孩子看梦寐已久的展览。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在乎分数?这是我们的文化体系。整个东亚,我们是竞争压力最大的地方之一。如果竞争压力过大,我们就会把筛选人才的功能硬塞到教育体系当中去,在意分数和位次。”魏坤琳谈到。
从实际出发,他认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不能改变高竞争的环境,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如果上不了名校但是我们依然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依然要开心”。
朱永新同样认为,虽然是一部励志电影,最后马飞成绩突飞猛进,顺利考上宇航员,但是如果没有考上,孩子又该如何?
“我们要告诉孩子,失败也没关系,人生是一个过程,要接纳自己。”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