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观,但教育的不均衡还客观存在。她建议,应鼓励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学区联动管理,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择校现象仍然存在

刘希娅说,虽然各地在促进教育均衡上出台了大量措施,比如划片入学、就近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仍是现在的教育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

刘希娅说,其实,各级政府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明显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了区域校际间在资源配置、设施设备方面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干部教师交流、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影子培训等措施促进师资均衡发展。但这些举措的收效还不够,优质校与薄弱校在办学理念、师资、教育教学管理、影响力等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完全缩小,“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生源充足,一些学校在生源上却存在‘吃不饱’的现象”。

鼓励名校推行教育集团化

刘希娅说,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市纷纷成立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名校品牌效益。比如北京开展“学区一体化管理”、“名校办分校”,杭州推进“名校集团化”,重庆成立“课改联盟”,贵州开展“新学校计划”等,这些优质校的“组团化”发展模式,突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扩大了优质资源辐射范围,使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强校大校、弱校小校、城校村校能够同时快速提升,较好地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她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使教育优质资源的效益最优化。比如鼓励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区域内,以政府支持、企业运营、教育家办学为原则成立名校教育集团。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布局校点,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容量,还可以将周边薄弱学校划入集团,进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同时,实施学区联动管理,学区内推行区域教育联盟、区域教研共同体、教师实践社群等联动发展方式,发挥名校在管理、师资、设施设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此外,学区内校际之间、校长之间、教师之间本着“共融、互助、共建”的目标加强交流合作,但保留教师的原学校关系,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确保有限的优秀师资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