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寒假已至,为了帮助家长学会以更科学的方式,更好地沟通孩子的游戏行为,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第九区》杂志推出了《玩得开心 玩得安心 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1月23日下午,腾讯互娱、腾云、木果书架联合深圳报业集团读创客户端、西西弗书店,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步举办了腾云下午茶游戏沙龙“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教育学、心理学、游戏专家与家长们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游戏话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

选择好游戏,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王腊梅副教授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高璇认为,不要一提到游戏就感觉是洪水猛兽,他们综合了牛津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对游戏的研究报告,为听众系统阐述了游戏的益处,认为如果帮助孩子选择好的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王腊梅教授说:“SRI国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玩电子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学习成效提高多达12%,并且让手眼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力得到改善。牛津大学研究发现,与那些从来不玩游戏以及每天玩3个小时以上的同龄人相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电子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较同龄人更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谊及情绪问题以及多动的情况较少。”

心理专家们认为,孩子在通关游戏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挑战,获得一种艰难的乐趣,会知道经过艰难的练习能得到一定成果。而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难度逐步增大的谜题,这一过程提高了玩家做出决策的能力与速度,这是当今的雇主很看重的能力。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王晓冰介绍了给与孩子正向沟通的心得:“家长需要了解游戏是什么以及好的游戏是怎样的,帮助孩子识别正向、积极和有益的游戏。很多电脑、手机、软件,包括腾讯的成长守护平台都提供了一些技术方式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的上网或游戏行为进行监护,让孩子们玩的开心,玩得安心。这也是我们策划《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的初衷。”

家长,请守住谈判的底线

来到深圳沙龙现场的多位家长听众提出无法与孩子就游戏问题进行沟通,往往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提醒家长,“玩游戏”与“家庭关系不和”是两个问题,应该区别对待。深圳中学高级心理教师王新红说,“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游戏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往往问题根源可能在家庭关系、学业负担过重或者生理等问题。”

当孩子拒绝沟通时怎么办?来自深圳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田春利主任通过一个生动的“杯子倒水”小演示,告诉家长们,“不能向装满水的杯子或者杯底朝上的杯子再倒水,这就像孩子们关闭的心。”田春利说,“家长承认自己有问题,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第一步,从游戏里走到现实中的第一步。”

著名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认为,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父母需要耐心等待、观察,因为孩子的生活是波动的,会有蛛丝马迹让父母知道他/她需要帮助,这时候就应该赶快以合理的方式切入,从而缓和亲子关系。

高璇强调了“规则”在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她建议规则一定要越早设置越好,否则到了青春期再去管束孩子也许不再有效。高璇也指出:“到了青春期,即使是从小被父母陪伴得非常好的孩子,随着他们独立意识的增强,也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探讨,制定出更适合他/她这个年龄段的规则。”

王新红处理了很多家庭的个案,她建议家长要学会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学会尊重孩子的同时,通过“谈判”设定自己的底线,并且守住自己的底线,否则与孩子的“谈判”便失去了意义。

游戏与学习问题,需更多公开探讨

北京景山中学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周群和北京大学附中教师魏然都指出,目前很多学校是禁止学生在学校玩游戏,基本上对学生玩游戏的事情采取屏蔽的态度。周群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面对,公开就游戏这个问题一起做更多探讨。而在魏然看来,家长与孩子对游戏的沟通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应该贯穿青少年阶段,需要让孩子明白,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诸多案例显示,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之后无法面对考试名次下降的失落感,选择到游戏中寻找成就感。王新红指出这是典型的青少年在新环境中的自我定位问题,她建议家长先判断孩子是否有情绪障碍,然后跟孩子沟通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危机时期,重点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沟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游戏设计师李涛从游戏从业者的角度提醒家长:“为什么玩家尤其是孩子要去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很可能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这样的成就。”

从小玩游戏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分享了自己与父亲谈判游戏时间的经历,建议家长与孩子在讨论游戏与学习的问题时,可以先讨论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弃的”,他们对一些耗时而无多少益处的事情达成共识之后,便可形成一种对游戏时间的默契。

高璇表示,家长应该在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的前提下设定一些游戏限制,比如控制时间、控制场所、了解游戏内容等,她特别警告家长,近期有报道称,小猪佩奇、艾莎公主的动画片被做成非常暴力色情的视频内容,存在于视频网站的儿童区域,可能引起孩子做恶梦、睡眠障碍,引起恐惧等,而这样的暴力画面有时也存在于游戏广告里,所以孩子玩游戏应该在父母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以便随时关注孩子的游戏内容。

沙龙现场,家长们希望社会各界有更多力量来帮助家长面对游戏相关问题,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负责人王磊表示:“腾讯公司在2017年初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该平台可帮助家长实现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管理,包括游戏行为查询、提醒及时间、消费管理等。成长守护平台未来也将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亲子互动,帮助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腾讯互娱、腾云和木果书架合作举办的“腾云下午茶·游戏沙龙”系列,将拓展腾讯游戏“用心创造快乐”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各行业专家领袖与游戏从业者深度交流互动,成为游戏实现跨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推动延展游戏的文化内涵和正向社会价值。

互动嘉宾:

王长勇 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周 群 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

魏 然 北京大学附中教师,北大学分第一人

高 璇 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史博士

李 涛 至诺科技制作人,十余年教育游戏与大型游戏制作经验,曾任职于Creative Technology,金山软件等,目前在制作独立游戏。

赵嘉敏 译言网创始人,木果书架联合创始人

乔 柯 浙江大学丘成桐数学班毕业生,外交学院外交学硕士在读。

吴 岩 著名科幻作家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

王新红 深圳中学高级心理老师、公益项目“阳光朋辈”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发起人

田春利 教育学博士生、资深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深圳市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讲师,目前任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

王腊梅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严玉庆 深圳实验学校教师

姜振宇 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上海市科协科幻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

张圣林 游戏开发者

王 磊 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项目负责人

姜未禾 教育部科技委科幻与科普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光明日报》科幻科普专栏作者

1.问:孩子经常会借家长的手机,但不知道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玩游戏,如何进行分辨呢?

田春利,教育学博士生、资深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深圳市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培训讲师,现任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

田春利: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生,你周围的人都有了手机,这时你想做什么?你就大概会明白孩子的做法了。

如果孩子直接和你说自己想玩游戏,你是绝对不会给孩子手机的。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再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不妨直接问他/她,你是不是想要玩一会儿游戏呢,那就玩一会儿吧。把这个问题公开化之后,很多问题反而容易解决了。

姜未禾:我认为“给不给”孩子手机只是表象,而背后的实质是孩子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搜题类APP功能十分强大,只需将题目拍照上传,立刻就能得到答案。此时很多孩子会误以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还是仅仅把答案抄写下来?这些不同的方式达到的学习效果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别。

工具本身不是坏的,但如果孩子养成依赖工具而不去思考的习惯、沉浸于一种“假学习”的幻象里而不自知,危害可能比玩游戏更大,且更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工具,在得到答案以后如何把背后的原理弄懂,才能真正地让手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问: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游戏怎么办?

魏然,北京大学附中教师,北大学分第一人

魏然:孩子与家长沟通游戏,我觉得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很多家长是在考试前管,考试以后不管,但其实这应该是贯穿整个青少年阶段的一件事情,我们期待孩子能够主动以更理性的意识去对游戏进行分辨,这样他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驾驭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游戏玩儿了。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王新红,深圳中学高级心理老师、公益项目“阳光朋辈”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发起人

王新红:希望家长有机会看看温尼科特的书和传记,有两句话说得非常非常好:“没有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我们可以反对孩子,可以不同意孩子,但这个不同意里面是没有敌意的,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没有对人格的攻击和否认,我们批评也是尊重的批评。没有诱惑的深情,就是说我们没有希望从孩子那儿再榨取一点什么,就可以和他很自如地交流,那样孩子就更有可能成为他们本来应该长成的样子。

3.问:孩子拒绝和家长沟通怎么办?

王新红:我们经常说要和孩子谈判,但是,如果谈判是以命令的形式出现,即使表面上用了一个商量的口气,但实际上你要求孩子完全听你的,那就不是谈判。

如果孩子拒绝沟通,你可尝试问一个问题:“我们做什么你可以接受?”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你就把这个权利交给孩子,如果他/她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你还可以问问孩子:“以前我们做的什么是你不喜欢的或者是你觉得不太合适的?”孩子可能会说:“我不要你管。”但你可以继续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要求说:“我们可以讨论出一些更具体的安排。”

吴岩,著名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

吴岩: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你只有等待、观察。因为孩子的生活是在波动的,会有蛛丝马迹让父母知道他/她需要帮助,这时候就应该赶快以合理的方式切入,不能直接问:“你怎么了?”

4.问:因为玩游戏,亲子家庭关系之间丧失信任了,该怎么修补?

高璇,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史博士

高璇:到初中家庭中再立规则确实有点晚了。步入青春期,即使是从小家长陪伴非常好的孩子,也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因为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一直沟通比较好的家庭,可能就会重新制定规则,询问孩子的感受,一起探讨,制定更适合他这个年龄的规则,保持交流和沟通。

很多地方建戒网瘾学院,家长把孩子送进去,用虐待孩子的方式戒网瘾,这种情况通常是家长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孩子我管不了,就送到这个地方去,就只要一个孩子变乖的结果,这是非常极端的。我想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说:

第一, 如果你觉得规则不管用了,孩子管不住了。你首先要看看你的规则是不是真的过时了,不符合青春期的年龄,也不符合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个更符合,彼此都能接受,都能执行下去的规则。

第二,任何时候,家长都不要放弃孩子,不要说管不了就不管了,他成年前、步入社会之前,家长都有责任,不要放弃他。

第三,我们制定好一个更适合的规则以后,我们一起来执行。一个家庭如果亲子关系非常好,他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哪怕有冲突,哪怕有不愉快,父母也会有应对的方案,这个冲突有一个阶段性,这个阶段很糟糕,过一个阶段又好一点,这个阶段性是孩子发展的必然。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叛逆期需要家庭氛围长期以来的积累。如果之前完全没有积累,到了青春期感觉控制不了了,但又不想放弃孩子,想继续把这个家庭变成有爱有规则的家庭,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们去寻求真正的专业的心理咨询,专业的机构、和孩子的老师一起来探讨我们如何制定一个让这个孩子持续发展的方案。

5.问:我已经在对孩子玩游戏事情做让步了,孩子却说我很虚伪。

田春利:我们在做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不是来源于对自己未来的不安感,压力来自父母。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都小心翼翼、做事也小心翼翼,都不敢提成绩的事情,表现得我们好象不关心这个东西。但孩子心里非常知道你是很在意的,越小心翼翼越在意。你觉得你是在用一个很好的态度跟孩子交往,但孩子能读懂你行为背后真正的想法。他说你很虚伪时,可能是你的内心没有真正放下。

王新红:虽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可能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当孩子从不回应到有回应,说明孩子跟家长的关系有松动,那就继续努力。家长要降低预期,改变不是速成的,一定是很持久的过程,要做好抗战的准备。同时,家长应该把自己观察到的孩子的积极改变传递给孩子,不管是亲自表达还是通过第三方去传递。

6.问:孩子用玩游戏逃避现实问题,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进行引导?

李涛,至诺科技制作人,十余年教育游戏与大型游戏制作经验,曾任职于Creative Technology,金山软件等

李涛:孩子之所以会去游戏当中去寻找成就感、归属感,是因为他在家庭中、社会中得不到这样的感受。比如说安全感,我们问一下自己,孩子在家里做了什么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再比如社交需求,有没有人陪孩子玩儿?很多孩子在家里是被压迫的,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他就会慢慢沉浸进去,很难出来。

想让孩子能够正视现实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小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是你的伙伴,不是你的玩具,也不是隶属你的一个财产。我们很多家长是没有办法把孩子和自己放到平等的关系上的,老是觉得孩子玩什么都是玩物丧志。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比我孩子还要爱玩、会玩的人,这样孩子才会听我的,才会信任我。

高璇:孩子们从游戏中能获得很多奖励和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很少正面鼓励,就比如控制游戏时间这件事,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会扔手机,发火,这些都是惩罚,惩罚只会激起家庭中的矛盾,不会带来好的效果。我们家中制定了规则后,如果孩子自己遵守了规则或达成了目标,一定要记得奖励。

游戏让孩子着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交因素,这个社交不光是指的跟同龄伙伴可以一起交流,或者可以跟小伙伴一起游戏,还包含一种集体归属感。现在的家长非常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做自己的事情,但别忘了也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加入集体,这是孩子的自然需求。

像这些成就感,集体感,乐趣等,如果家庭中有缺失,孩子就会从游戏中去寻找,因为在游戏中很容易找到。所以孩子出现沉迷现象时,家长要看他到底是哪些方面的缺失。比如这个孩子缺乏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成就感,我们就平时多给他一些选择权,带他参加体育竞技活动,提高成就感,而不要让他只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多提供给孩子一些游戏之外的好玩的事情,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要知道不是游戏带来问题,而是家庭系统中的问题导致孩子逃避到游戏中。

再强调一下,其实过度沉迷没有那么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恐惧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焦虑。 家长们要注意,一定要给孩子足够多的选择性和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不管你的孩子多大,每天抽一点时间孩子沟通,今天你做了什么,高不高兴,你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等等。有足够的沟通,你可以了解孩子,孩子也会觉得,遇到问题可以找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可以和我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会一下子到真正有害的、成瘾的地步。

7.问:现在的游戏种类非常多,获取方式也非常便捷,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接触到不适合的游戏?

王晓冰:在《玩得开心 玩得安心 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里,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家长如何管控孩子的游戏设备,怎么样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游戏的内容,如果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可以更详细地了解。

同时,我们觉得家长自身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因为所有的管控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家长可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游戏方面的教育,帮助孩子识别正向积极和有益的游戏,远离具有风险的游戏。这就像我们培养他们其他的能力一样。如果家长能够通过沟通和指引,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分辨和选择合适的游戏,自然就会大大降低他接触到不适合游戏的风险。

8.问:家长如何跟孩子制定游戏规则?

王新红:我们可以对孩子使用手机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什么时间用来和同学交流、玩游戏,什么时间用作学习的工具。帮助孩子认清它的具体作用,正确的使用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高璇:作为家长应该在家中制定规则,设定一些限制。

首先,规则一定要越早设置越好。规则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要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不能极端,如果家长一直在侵犯孩子的边界,会导致一个很大的反弹和反抗。

所以,建立规则的第一个基础条件是,孩子在家里要有足够多的自由、足够多的决策权,能为自己负责。第二,家长很容易走极端,要不就完全放纵,发现管不了了,又开始完全管控。我个人认为,80的自由,20的规则是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这20的规则一旦制定了就要实施,而且这个规则是属于底线性质的,我们需要20的规则来保障那80的自由。

具体游戏方面的规则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控制时间。7岁之前的孩子每天15分钟,7岁到13岁左右的小学阶段是每天半个小时,到了中学可以延长到一个小时。或者你还可以让孩子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每天半小时,或者,选周一到周五都不玩游戏,但是周末可以随便玩。

第二,控制场所。这两天有一个热点新闻映证了这一点,有小猪佩奇、艾莎公主的动画片被做成了非常暴力色情的动画片,存在于视频网站的儿童区域,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还不太能分清真正的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区别的时候,这个东西对他的影响会非常大,可能会引起他做恶梦、睡眠障碍,引起恐惧。这样的暴力画面有时也存在于 游戏广告里,所以孩子玩游戏应该在父母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可以随时关注到孩子正在玩的内容。

第三,父母一定要对你孩子正在玩儿的内容是有所了解的,你不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玩,但是你要了解这个游戏大致是个什么内容,都有什么人物,是什么性质的等等。

9. 问:腾讯有做一些事情帮助家长应对游戏相关问题吗?

王磊:青少年游戏不仅是学校及家庭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互联网行业中,也有企业从技术层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腾讯公司在2017年初推出了国内互联网行业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成长守护平台,便是其中一个例子。该平台可帮助家长实现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管理,包括游戏行为查询、提醒及时间、消费管理等。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技术支持是一方面,家长与孩子的良性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成长守护平台未来也将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亲子互动,帮助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王晓冰:作为一个企业,也确实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这是腾讯设立成长守护平台的原因。并且这只是我们在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游戏方面的一个探索,后期我们还希望建立起更多的渠道,汇聚更多的专家,一同帮助家长进行相关的把关、控制和正确引导。